第三套人民币收藏一夜暴富神话背后的陷阱(3)
"http://www.collectrmb.com/">第三套人民币收藏一夜暴富神话背后的陷阱(3)
精品书画长期看涨
边缘类藏品“泡沫”易碎
市场行情节节攀升,后市还有没有获利空间?
“国际上艺术品市场仍处在一个上升阶段,而国内新的价格周期尚未形成,还处于成长期。”甘学军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文化正越来越被世人关注。特别是中国精品书画,凝结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投资价值还远没有被开掘出来。“我们只是刚刚迈进‘亿元时代’的门槛,对比国外梵高、毕加索的画作动辄拍出几千万美元的水平,国画精品还有很大升值空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看涨。”甘学军说。
在潘家园长期做瓷器、翠玉杂项古玩生意的朱先生告诉笔者:“这一行的买卖已经难做了。杂项类的好东西价格已经很透明,中间的利润越来越薄。”
“边远门类藏品的投资泡沫已经很大,比如钱币、邮品、象牙雕、紫砂。近几年在国际市场的升值速度下降很快。”甘学军认为,一套人民币超过币值上百倍、一瓶白酒上千万元“太不合逻辑了,在国际藏品市场上也未有过先例。”他指出,边缘类投资品的“门槛”较低,许多不具有专业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常常蜂拥而至又一哄而散,市场起伏比较大。
机制不完善,第三套人民币赝品横行
摆正心态,练好“基本功”
今年9月,商人谢根荣被告上法庭。法院查明,他伪造2件“金缕玉衣”并出钱请5位资深专家鉴定为文物,估价24亿元。凭这2件“玉衣”,他为6.6亿元的借贷做担保,又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承兑汇票。
而这只是文物造假的冰山一角。
“藏品造假很严重,70%—80%都是假的。特别是拍卖行出现之后,经营形式有变化。不只是有兴趣的藏家买,一些权贵阶层的有钱人也在买。这些买家不差钱,但精品文物数量有限,没有假货才怪!”瓷器店主李先生说。
“艺术品资源是有限的,面对巨大的需求,造假不可避免;如果不加以限制,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对整个市场的发展伤害很大。”甘学军说。
假文物大行其道,除了供需失衡,与目前国内文物鉴定机制不健全有关。中国唯一的政府鉴定机构是1983年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这一身份目前是终身制的,并没有合理的淘汰、进出制度。而正是鉴定家群体,掌握着艺术品真伪的话语权。
报载,一次某单位同时请3位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专家鉴定文物,第一位专家认为是明代作品,第二位认为是清代的一般文物,第三位看完则哈哈一乐:这是什么文物?假的!市场里遍地都是。除此之外还第三套人民币枣红、背绿假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