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人民币的独特收藏价值(1)
"http://www.collectrmb.com/">第三套人民币
的独特收藏价值(1)
在《国际钱币制造者》一书中,奥地利国家银行行长W.克拉尼斯特与来自美、英、西德、瑞典、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们一道,在全世界范围内筛选人民币精品,亚洲区入选的只有第三套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中的炼钢工人五元券,更是在世界钱币博览会上拨得头筹,荣获了国际金奖。
在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人物中,我们会发现他们是那个时代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典型代表,画面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文物特征。比如,大团结十元券上票面人物是人物群像,反映的是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的情景,工人的前进帽,农民头上裹着的毛巾,特别是解放军代表腰系皮带的装束,在当下社会中已经无法看到。此外,炼钢工人手握钢钎的形象,车床工人在机床前作业的形象,以及女拖拉机手开着第一台国产拖拉机在田野里耕作的形象,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现在,这些生产场景和人物形象已经走进历史,成为遥远的追忆。
第三套人民币票面设计水平和艺术风格是独特的,但从收藏角度来看,这套人民币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文物属性,其文物属性是奠定第三套人民币独特收藏价值的重要因素。
第三套人民币十元券………唯一一枚政治题材人民币。
黄炎培先生1945年在延安对毛泽东讲:“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面对黄炎培的疑问,毛泽东已准备好了方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窑洞对”。
第三套人民币十元券,反映的“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还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时(1955年)虽然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已经召开,但它在设计时(1950年)还没有召开,所以第一、二套人民币图案都没有反映这一主题。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也没有此类内容,所以三版十元,是五套人民币中唯一反映“民主政治”题材的版别。
第三套人民币一角券………涉嫌具有“文字狱”倾向的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一角券票面反映的主题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由于种种原因,一角券改版最多。其中的“枣红一角”因为画面人物有向左走、向右走之分,这在政治上被认为“不妥”,故最先停止流通。而普通一角,文革期间也遭到审察,成为高层政治斗法的一个特例。
人物中第一个人扛着“铲”,第二人扛着“锄”(与“除”谐音),后面还有一个扛着红旗,红旗的头部类似于矛(与“毛”谐音),通过无限上纲,这版一角币被污蔑成具有反对党反对毛主席的暗示——“铲除毛旗”。这种闹剧在今天看来十分可笑,但在当时,一些人却煞有介事地在中国人民银行打出巨幅标语——“纠出伸向人民币系统的黑手”。矛头所指,当然是周恩来总理,因为三版币从设计到讨论定稿,周总理几乎过问到了每个细节,是第三套人民币理所当然的“总设计师”。
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邓小平说:这个女孩子应该画得再漂亮一点儿。
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女拖拉机手原型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6月27日《人民日报》刊出的“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候选名中,身体仍然健康的梁军老人名列一百二十人之中。由于梁军女拖拉机手形象代表的是农业,因此原设计稿画得比较扑实,但不够美。因此审稿时邓小平提出:这个女孩应该画得再漂亮一点儿。根据这个建议,画家侯一民对画稿做了改动,成了今天我们在一元钱上看到的飒爽英姿的新中国第一女拖拉机手的样子。